自“小说百强”评选结果见诸媒体后,仁智互见、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,因其评选标准、立场态度的确难尽如人意。近读曾庆瑞、赵遐秋二位先生的《质疑“小说百强”》一文(载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2000年第1期),便给人不少启迪。但该文中有一处“硬伤”,而且还“伤”得很有些意思,却不能不在这里指出。该文有一段云:
“比如,鲁迅自己,在《〈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〉导言》里也说,他的《彷徨》里的作品,较之《呐喊》里的作品,‘技巧稍为圆熟,刻画也稍加深切’。其中的《阿Q正传》几十年来,不仅中国,连全世界,也都公认,是代表时代艺术高峰的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,中国现代小说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。而‘百强’榜,却把辑有《阿Q正传》的《彷徨》排在了十二位。”
这里显然闹了个大笑话。稍有点鲁迅研究知识或中国现代小说史常识的人都知道,《阿Q正传》是鲁迅最早创作的几篇小说之一,它毫无疑问应收入其第一个小说集《呐喊》,不可能跑到后来出版的《彷徨》里去;事实上,任何一种版本的《呐喊》都“辑有”《阿Q正传》,《阿Q正传》也未“辑”入任何一种版本的《彷徨》。曾、赵二先生是专治中国现代小说史的,造成如此明显的知识性错误,实在是不应该的。从这一段文字的上下文看,这一失误好像也不是笔误。因为作者所要论证的是《彷徨》的价值,述说其不应排在第十二位的理由,便把作为中国现代小说“经典作品”和“伟大代表”的《阿Q正传》也拉了进来,论证的思路非常清晰,显然并非出于一时的懵懂。只不过此种思路自觉,仅仅出诸其时作者的印象或“想当然”,而非实在的知识支撑而已。“想当然”是很容易率尔成章的,但其后果之糟却会使人陷入尴尬窘境。这一“硬伤”,也“伤”得很有些意思:作者的本意是要说明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各有所重,在“百强”评选中,《呐喊》“摘取桂冠”而《彷徨》却位居十二,是有失公正;然而由于举证错误,给予高度评价的《阿Q正传》本属《呐喊》而不属《彷徨》,这不但无助于提升《彷徨》,反而强固了《呐喊》“稳居首席”的地位,这也许是作者始料不及的,但由此的确又使其陷入了又一种形式的尴尬。
不过,需要说明的是,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《彷徨》的意思。曾、赵二先生在该文中提出的对鲁迅作品的评价问题,倒还是给人以启迪。关于评选“小说百强”之类,笔者也多持异议。窃以为对于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,由于作家的创作风格不同,作品的价值取向各异,是不可能进行按斤论两、锱铢必较的“排位”评定的。即以鲁迅的两本小说集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而论,就很难分出它们之间孰高孰低。《呐喊》作为新文学的开创之作,又收有《狂人日记》、《阿Q正传》等经典作品,固然具有很高价值;但《彷徨》在艺术上更趋“圆熟”,且鲁迅在“彷徨”期(包括其时创作的《野草》)对民族历史的深潜反思和内心痛苦的细细咀嚼反映在小说创作中,使其同样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。事实上,用不着让《阿Q正传》跑进《彷徨》,《彷徨》不亚于《呐喊》的价值依然可以得到论定。《彷徨》中同样有《祝福》、《伤逝》、《在酒楼上》、《孤独者》等经典作品,这一些都已有高明反复论证,就用不着我在这里饶舌了。